殡葬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殡葬文化

中国帝王陵 北魏帝陵 (下篇)

浏览次数:4127 发布时间:2017-10-18 14:11:45


方山永固陵与万年堂
永固陵,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,冯太后的墓葬,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镇川乡西寺梁山之上,这里古称方山,是北魏当时的都城平城的重要屏障。永固陵始建于公园481年(太和五年),一共修建了八年之久,太和十三年(490)年,太后葬于此。

永固陵是北魏迁都平城(390)后,在平城地区修建的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寝。永固陵不仅开中国帝王陵墓修建佛教建筑(思远浮屠)之先河,而且在陵墓制度上对北魏后期皇陵修建起到了示范性作用。永固陵还有两个名字,祁皇坟和永固石室。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也可能是唯一一座以女性为主尊,男性帝王为陪葬的陵墓。

北魏的帝陵,一般选址于高山之上的平坦地带,如左路山,方山,北邙山等,地面上都有大型的封土,封土一改秦汉时期,尊崇方形(所谓方上)的传统,基本采用圆丘型,有关学者对此,或认为北魏先民鲜卑以圆为贵,或认为圆丘型墓葬有利于防止墓葬受到地下水的侵蚀。这里我个人认同第一种意见。

北魏帝陵一般有很长的墓道,例如永固陵和宣武帝景陵的墓道长度,都在40米以上。墓葬基本由方砖砌成,一般墓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,中间有石门连接。从已经挖掘的永固陵和景陵,以及其他北魏王公的墓葬来看,北魏陵墓一般没有耳室和天井的设计,只有一个单室,穹顶一般也为圆型。墓葬内按照北史中的相关记载,不设明器,不设金银。也就是薄葬。但是实际上并未得到很好的遵守

北魏帝陵的另一个重大特征,就是一改魏晋时期不设碑表石刻的传统,开始在墓葬前放置石像生。已经基本确定的北魏宣武帝景陵,北魏孝庄帝静陵前,都有石刻翁仲造像。而且这些石人很有鲜卑族的风格。

方山永固陵除了有大型的陵园,祭祀建筑,佛教建筑以外,还有一座陪葬墓,就是所谓的万年堂,万年堂,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初陵,本来,孝文皇帝是想跟太后葬在一起,以彰显对太后的孝心,但是由于汉化改革,迁都洛阳不能成行。于是,万年堂就变成了一座空墓。但是依然发现了一些随葬品,有可能是预先设置的。

永固陵和万年堂,在历史上都曾经遭遇过盗掘。其中,在永固陵内还发现了当时盗墓者留下的题刻,其中提到了两个年号,“大定”“正隆”,大定,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,而正隆,则是海陵王完颜亮的年号,可见,永固陵至迟在金代已遭到人为破坏了。而且盗墓者很可能是官盗,十分嚣张。


随着北魏第六代君主,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,推行汉化改革,北魏的皇陵和北魏皇族的埋葬制度和陵寝规制上,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公元493年,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不久,就颁发了著名的一道命令,跟随自己迁都到洛阳的北魏王公贵族死后,都应该葬于洛阳,而不是漠北的盛乐和云中。同时,北魏孝文帝特别选择了洛阳北邙山之南麓的瀍河沿岸,作为南迁后元氏的葬地,而且身体力行的将自己的寿陵定在陵区西侧的长陵,后来,北魏的三位皇帝,宣武帝,孝静帝和孝庄帝均埋葬于此,基本延西南-东北方向排列。大量的北魏皇族,也埋葬在皇陵周围,形成了规模相当庞大的北魏皇陵墓群。

北魏孝文帝元宏之长陵


北魏孝文帝名元宏,本名拓拔宏,是北魏献文帝元弘和献文李皇后之子,被立为太子后母亲被杀,后父亲退位为太上皇后即位,当时还不到五岁。几年以后,父亲又为祖母冯太后鸩死。从小在冯太后教育下长大。太后死后亲政,励精图治,推行汉化改革,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有为之君。在改革的过程中,杀太子,破除各种阻力。成功迁都洛阳,行汉典,让北魏的国力大增,同时,也为南北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公元499年,孝文帝在讨伐南齐的途中,病死于河南南阳谷水行宫,年33,第二年,葬长陵。
长陵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官庄村南,有两座大冢。比较大的一座,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陵墓,小一些的,是他的第三位皇后,文昭皇后高氏的陵墓,文昭皇后,也是宣武帝元恪的生母,被魏孝文帝废后冯氏所杀。最早,埋葬在洛阳老城的盘龙冢。后来,北魏宣武帝即位以后,尊母亲为皇太后,迁葬于长陵附近。而本来的陵墓就被掘坏了,于是在史料上又称之为坏陵,后来唐太宗与王世充,窦建德大战之时,还曾经在坏陵上观察过战场形式。
北魏孝文帝前后有三位皇后,前两位都是去其祖母冯太后的侄女,冯太后之弟太师冯熙之女,第一位皇后早年被废,出家为尼,第二位皇后淫乱后宫,与男宠高菩萨以巫蛊之法谋害孝文帝,被废后毒死,史料记载葬于长陵陵园之内,但是没有关于她墓葬位置的记录。

长陵现存两个大型封土,大者高35米,底部周长141米;小者高23米,底部周长110米。两冢相距约100米,当地俗称"大小冢"。

此外,在长陵周围,有很多的建筑构件和砖瓦残块。

攻略
坐从洛阳到孟津的巴士,在官庄下,向东穿过庄子,就能看到两座大冢
北魏宣武帝元恪之景陵

景陵,是北魏第七位皇帝,宣武皇帝元恪的陵墓,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镇冢头村。元恪,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二子,长子元询因为反对汉化改革被废处死后,立为太子,生母为文昭皇后高氏。孝文帝死后即位,宣武帝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皇帝,碌碌无为,但是佞信佛教,龙门石窟也就是在他在位期间,得到第一次大规模的修造,其中著名的宾阳三洞,相传就是这位天子,以他父母的形象修造的。同时,北魏在宣武帝朝迅速衰落,官员皇族腐败,土地兼并严重,最为重要的是,扼守北魏北境的怀柔武川等六镇的鲜卑军民,由于对汉化改革不满,开始不断组织暴动,北魏王朝开始亮起红灯。公元515年,宣武帝病死于洛阳,留给他年由儿子孝明帝的,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了。

和孝文帝陵相仿,北魏宣武帝陵的坟丘同样呈圆丘型,高二十余米,由于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内,陵墓本来的建筑遗迹已经很难发现。陵前有两尊石刻翁仲,原物已收藏在洛阳石刻博物馆,古墓馆内经证实为复制品。但是依然可见原物之形制。有鲜明的鲜卑风格。石人双手拄剑,宽袍大袖,酷似汉人,但是冠是典型的鲜卑胡冠。翁仲没有胡须,显然是孝文帝改革后,正衣冠的产物。

陵墓已经挖掘并供游人参观,不过墓是空的,长长的甬道直通墓室,比较显眼的是墓室石门两侧雕刻的武士象,瞋目张口,十分威猛,盔甲的细节雕刻得非常到位,陵墓的穹顶很高大,棺床位于墓室西侧,为青石板所制。景陵历史上曾经多次遭遇盗掘,最迟的一次,是清代光绪年间,盗墓贼将地面上铺满的青石砖起走后,又将棺椁拉出陵墓。后被追回。

在景陵两边,还有两座从其他地方整体搬迁来的陪葬墓,墓主元贾勰和元叉,都是北魏皇族,此外,根据史料记载,北魏宣武帝的皇后,也就是北魏王朝的葬送者胡后,在被尔朱荣沉河死后,由孝庄帝收葬于景陵附近。
景陵所在的古墓博物馆,已经改名为古代艺术博物馆,个人觉得这是洛阳不可不去的景点,特别是陵墓爱好者。这里复制或者原址搬来了从西汉到明的洛阳周边的很多古代墓葬,而且收藏了不少的墓志,而且不要门票,相当物美价廉。
攻略: 在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内(以前叫古墓博物馆),从洛阳火车站坐83路
其他陵墓
洛阳北魏皇陵区还埋葬有北魏孝明帝元栩和北魏孝庄帝元子攸,但是两位皇帝由于非自然死亡和历年来盗掘的缘故,墓址没有清晰的判定。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孝庄帝庄陵,在离宣武帝景陵不远的邙山附近,应该是有依据的。
此外,北魏的几个废帝,如废帝,节闵帝,都是被权臣所杀,陵墓已不可考,其中史料记载,废帝元朗,在被权臣高欢杀死后,草葬于邺城南之野马岗,仪同庶人。北魏的末代皇帝孝武帝,则被西魏权臣宇文泰毒死,他的陵墓称为云陵,大体在今天陕西省咸阳市富平县。

简介 

北魏,是公元4-5世纪,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,建立的封建王朝。历时148年,如果从北魏初国代国,算起的话,历时200余年。期间,北魏王朝先后定都于内蒙古盛乐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),平城(今山西大同),洛阳。历12帝(不算追封者),而北魏的帝陵,则分布在四个地方。即大兴安岭石室,盛乐金陵,云中金陵,和洛阳北魏帝陵。

石室

石室,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一种特有的埋葬祖先的方式,在中国历史上,匈奴,鲜卑,东胡,契丹,蒙古等民族都曾经采用过。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及建立王朝制度后,这种石室,多由埋葬帝王的陵墓,变化为暂厝帝王尸体的享殿,或者祭祀用的献殿,例如,在内蒙古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前,就存在这样的石室。

北魏王朝的先祖,也就是史料所提的,拓拔力微,以前的历代祖先,有可能都葬在这种石室之中,石室本身,既是鲜卑先民生活栖息之所,也是他们死后长眠之地。在北魏史料中,笔者发现了,北魏太武皇帝拓拔焘,派遣使臣,祭祀祖先陵寝,大鲜卑山石室的记载,特转载如下

“魏先之居幽都也,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。自后南迁,其地隔远。真君中,乌洛侯国遣使朝献,云石庙如故,民常祈请,有神验焉。其岁,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,告祭天地,以皇祖先妣配。”

这里的真君,是北魏太武皇帝的年号(440-451),同时,魏书中还强调了,这个“石庙”距离当时的都城,代地(大同),有四千里之远。

后来经我国考古研究者的努力,这个石室已经被发现了,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自治旗,大兴安岭主山脉的一处悬崖之上,名为嘎仙洞。

在洞内,发现了北魏大臣李敝,所雕刻的祭祀北魏王朝先祖的铭文,以及部分人类遗骸。从此破解了鲜卑族早期先民生活地点和墓葬地点之谜。

石室时期,北魏皇陵的构造极其简陋,死者的尸体或无棺,或只有简单的棺木,停灵于石室深处。基本没有随葬品,或者只有代表死者权利的身份象征。是一种比较原始社会的埋葬方式。

盛乐金陵与云中金陵

北魏从先祖拓拔力微开始,从大鲜卑山南下,进入准中原地带。这一时期,拓拔鲜卑逐渐的和慕容鲜卑,宇文鲜卑等部分离开来,逐渐的以盛乐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)一代为中心活动。

到了魏晋时期,特别是永嘉乱后,诸胡迭起,天下大乱,北魏王朝的先祖之一,拓拔什翼健,在诸部酋长拥立下建立政权,史称代国。后为前秦所灭。

公元386年,拓拔什翼健之孙,拓拔硅,在母亲贺氏和其他诸部酋长的拥立下,重建拓拔鲜卑政权,国号大魏,史称北魏。建都和林格尔,也就是盛乐。

盛乐时期,由于拓拔鲜卑政权几起几落,历经丧乱的缘故。鲜卑统治者的墓葬,均很难寻觅。从史料记载看,这一时期,北魏先祖的陵墓,统一称为金陵,其详细位置已不可考。

橙子曾经去过和林格尔的北魏古城遗址,位于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以西的土城子,今天就是托县。但是史学界对北魏初建的盛乐的具体位置还存在争议,究竟是云中盛乐宫,还是和林格尔盛乐故城,还没有统一的意见。

盛乐金陵总共葬有北魏王朝的九位皇帝,但是只有北魏道武皇帝拓拔硅以后的五代皇帝,是北魏的正统帝王。这里历史学界又存在两派意见,一种意见认为,盛乐金陵和云中金陵是一处,都在和林格尔,即使是北魏迁都大同后,死去的明元帝,太武帝,献文帝和文成帝,也是迁葬于漠北的。还有一种意见认为,盛乐金陵是盛乐金陵,而云中金陵位于平城以北,也就是山西大同。

那么,哪种意见更接近历史事实呢?魏书里曾经记载,北魏文明皇太后冯太后,有一次与孝文帝拓拔宏,在大同以北的方山,也就是永固陵的一段对话,太后说,为什么死了以后要陪葬皇陵才是荣耀呢?我喜欢这座山,也舍不得离你很远,我死以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。孝文帝后来在这里修建了太后的永固陵,和自己的万年堂。

从这段史料可以得出结论,冯太后死后按照北魏的丧葬制度,应该与他丈夫文成皇帝拓拔叡合葬于金陵,如果文成皇帝是葬在大同附近的话,冯太后就没有必要特地修陵了,更谈不上不想离孝文帝太远的说法。此外,在大同北魏故城周边考古中,尽管发现了很多的鲜卑贵族墓,但是还没有发现可以和永固陵媲美的帝陵。

如果说北魏在大同附近修建有皇陵的话,那么完全可以遵照永固陵的制度去修建,又何必四位皇帝都用一个金陵的名字呢,而且,太武皇帝以后北魏已达鼎盛期,完全有能力,为自己的皇帝修建大型的皇陵。

然而,另一种观点也有其道理,认为平城金陵存在的学者认为,盛乐时期的金陵埋葬的,其实是从拓跋鲜卑迁徙盛乐时的领袖,拓跋力微,到北魏开国君主,道武皇帝拓跋珪在内的帝王。而平城的云中金陵则埋葬了文成,明元,太武,献文三代君主,以及他们的后妃,北魏王族,同时还有在北魏统一过程中归降的敌对政权的贵族,比如后秦的黄眉,东晋的司马休之楚之,南凉的秃发贺源等等。

近年来,我国考古工作者,在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西北的五路山,发现了疑似北魏帝陵陵园痕迹,和几座与永固陵很像的大的封土堆。五路山的形制,和永固堂所在的方山很像。总共发现有六座疑似帝陵,封土均为20米左右,分别为摩天岭皇陵、红砂岩皇陵、太子梁皇陵、汉嘉山皇陵、成交梁皇陵等共六座,此外还有十余座陪葬墓。虽然不能确切认定这一墓葬区就是北魏时期的云中金陵,但是从地理位置,墓葬形制来看,与北魏时期的墓葬非常吻合。

那么,云中金陵如果只有四位皇帝的话,为何会有六座封土呢?其实有两个人不得不提,一个是文成皇帝拓跋睿的父亲,也就是太武皇帝拓跋焘的儿子,被追封为景穆皇帝的拓跋晃,他是完全有资格修建皇陵的。还有一位,则是北魏的废帝之一的拓跋余,虽然是废帝,但仍有可能修建一座小的皇陵。以上,这是笔者的猜想。如有机会,笔者会去五路山进行一些实地的踏勘,更新北魏皇陵的介绍。

所以,第二种意见似乎相对更有说服力一些,不过扔需要更多考古和文献考证的发现去证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