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爱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孝爱文化

一条新闻的启发

浏览次数:1813 发布时间:2020-10-30 15:45:33

近日,“儿子每天给82岁母亲留作业”的新闻引无数网友泪目。

吉林四平,今年56岁的郑力,自2003年开始,为丰富母亲的老年生活,购置字典、地图等各种学习资料,每天上班前都会给母亲布置作业,回来后检查并陪读。
经过17年的学习,今年已经82岁的母亲不仅能成语接龙,还能很快说出世界各国首都。此前,郑力还因用擀面杖陪母亲打球而受到过关注。
看到这对母子的相处方式,网友们都说太暖心了,纷纷为郑师傅的孝顺点赞。
有的佩服郑力亲力亲为,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;有的羡慕郑力在天命之年仍有母亲常伴左右;有的开始憧憬若自己年迈还有父母在身边是多么幸福。
正如老话所说:孝在心孝不在貌,孝贵实行不在言。
面对大家的称赞,郑力觉得自己也算是孝顺,但做得还不够。
现实中,很多人做不到郑力这样,很多父母也享受不到这种幸福。大多数的儿女尽孝都停留下嘴上、心上、钱上,却很少有人真的付诸到行动上。
法国作家司汤达说:老来受尊敬,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。
父母为子女操劳一生,到老也不敢提出太多的要求,怕给儿女添麻烦。百善孝为先,人最高级的善良,是善待父母。
父母在,我们才是孩子
罗素曾说:对孩子来说,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人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。
父母在的时候,我们永远可以保持童真,因为他们为我们隔绝了外界的纷扰和不安,赐予我们无尽的宠爱和踏实的安全感。
父母不在,我们只剩坚强。
失去父母,都成了孤儿
作家张洁将丧母之痛形容为“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”,她说:“如今,我已一无所有。妈这一走,这个世界就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了。需要我为之劳累、为之争气、为之出息……如今这个最需要我的人已经远去。”
伤痛绝望之情感人至深,孤独无依之感发人深省。

父母会离我们而去,我们会与他们永远失去联系,光是想想都要流下泪来。

曾经看到过一句话:一个人无论在哪个年纪失了父母,都成了孤儿。
世界上最深沉的那份慰藉和依靠,是我们行走世间安身立命的根,一朝失去,我们都将变成无本之木,只剩飘摇。这份根基,无论到哪个年岁,哪个身份,即使是有了子女儿孙,事业有成,也不可能被代替。
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,总以为父母会永远等着我们回去,总以为只要我们召唤,永远能够得到他们的应答。却忘了,他们会老去,会离开,我们终将成为孤儿。这父母子女一场的缘分终将离散,这能够作为儿女而存在的幸福也有终点。
珍惜麻烦父母的机会
《奇葩说》中,曾经有一期辩题:生活在外地,我过得不开心,要不要跟爸妈说?选择不告诉爸妈的占了绝大多数。相信这也是广大年轻人的现实写照。
对此辩手席瑞却说:“所谓亲情不就是你牵挂我,我牵挂你吗?当我们有一天觉得这些牵挂都有些多余的时候,我们抹除的是亲情本身呐。”
情感需要连接,而这连接就是生活的一件件仿佛多余的小事。

李诞曾分享过:读大学的时候,爸爸每天都问自己过得好不好,一开始特别烦。后来才懂得,原来他或许并不在意这个答案,而是想要在你的人生中有这种参与感。在我这个年纪的孝道,就是让我爸妈还觉得自己有用,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帮得到我。

李诞是这么想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有一次搬家,他特地把他父亲从内蒙古叫过来帮忙。明明雇个搬家公司就能很快解决的事情,他爸整整忙活了一个月。最后他爸还觉得挺开心,认为自己还有用,儿子离不开他。
我曾经也认为长大了就不要麻烦父母,不要让父母徒增担忧。
结婚之后,因为自己带孩子还要忙工作的关系,总是很少给家里打电话,也很少回去,但是母亲反而会经常性的打来,也不说些什么,就问问吃饭,问问孩子。每次回去,父亲换着花样做吃的,还给孩子买一堆的吃喝,怕我有难处,总还要塞些钱,说是给孩子的。
看着六十多岁,已经满头白发的父母,我渐渐明白,不是你不说,父母就不担忧,对于儿女的牵挂已经成为他们的本能,能为儿女做些什么他们会更安心。我们能对他们说出一些烦恼的时候,他们反而会卸下一些忧心,对于他们来说,能保持对我们生活的了解和参与,才是最踏实和幸福的。
向下看,也要向上看,莫留遗憾
有网友说:虽然有时候跟爸爸想法不同吵架,不欢而散,但是每次去倒黄豆泡着第二天打豆浆,看到那一蛇皮袋的黄豆总会觉得很温暖,不得不承认,人生不能没有感情,谢谢父母的爱。
我们这里有句俗语:人啊,都是向下看,不往上看。对儿女,不管多大,我们都觉得他们还不成熟;对父母,不管多么年迈,我们印象中他们还是那个超人。
《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》中说:“我们自认为父母会陪伴我们一辈子,我们也从未想过没有他们的日子会是怎样。可要知道他们终究会离开,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。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地失去他所爱的人的过程,而且是永远地失去。这是每个人必经的最大的伤痛。”
子欲养而亲不待,这份痛,是任你如何成功、富有,如何祈求、努力,都无法弥补的遗憾。善待父母,不仅仅是为了父母,更是为了我们成为“孤儿”的那一刻,能够心安。
黄渤在谈起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症时曾说:和父母,无论是掰扯还是互相聆听,只要多一点这些时间,就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