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关怀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人文关怀

告别一段生命,延续新的人生

浏览次数:1007 发布时间:2021-04-18 10:31:30

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”,这首《送别》,很多人一定再熟悉不过了。

《送别》,是弘一大师——李叔同作词的歌曲。长亭外小酌杯酒,古道边一缕西风,芳草点缀着斜阳,透过词意,很难不让人升起一股悲凉之感。离别,是人生不可逃避的话题,弘一法师也不例外。就像这首歌曲所传唱的一样,他的一生也是一场又一场的告别。
人生犹似西上日,富贵终如草上霜
作为富家子弟的后代,早期李叔同的生活可谓是纸醉金迷。从小就享受着最好的物质生活,接受最高等的教育,跟最上层的人士交往,灯红酒绿,衣食无忧,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种生活应该是很享受的。

但是李叔同并不这么认为,早在很小的时候他就似乎已经做好了对这种物质生活的告别。“人生犹似西上日,富贵终如草上霜”,十五岁的他就意识到人生飘忽不定,就像西山上的太阳终究会落下,而富贵也如草上之霜,早晚会化去,时间流逝,这些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。

“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,在天之涯”,26岁那年,他的母亲离开了她,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李叔同甚至都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。
母亲病危之际,为了让母亲安息,他出门想要去买最名贵的棺材,没想到就在他出门后不久,母亲就悄然无息地离开了她。
母亲的离去对李叔同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,他仿佛就在这一刻看透了繁华,认识到从前的富贵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,财富物质乃至至亲,都抵不住岁月的斑驳,他们终究会离自己而去。
于是,在这同一年,他选择了告别,告别了母亲,也告别了往日潇洒的快意生活。
半世繁华半世僧,世间再无李叔同
到日本后,李叔同开始学习绘画和音乐。在留学的这段时间他的艺术生涯进入全盛时期。
教育上,他教出丰子恺、潘天寿这些大家;音乐上,他第一个引进西方乐理并由五线谱谱曲;绘画上,他引进西方美术,引领中国进入新的美术征程;还有篆刻、话剧和书法方面,他的成就也是不可估量。
此时的李叔同已是名利双收,创造了不朽的艺术价值,精神世界也是很充盈了,在外人看来,他的生活已经是幸福无比,少有瑕疵了。

可他还是感到空虚,感到不满足。

1916年,36岁的李叔同听闻断食养身法后,深感兴趣并尝试断食,这一断就是十七天,而这十七天也是打开了他他探究佛法的大门。
38岁,他正式出家为僧。没有任何征兆,也不含一点犹豫。
那日,妻子诚子在西湖边与他相见,西湖边上,两叶扁舟伫立相望,
“叔同!”
“请叫我弘一。”
“弘一法师,请告诉我什么是爱。”
“爱,是慈悲”
西湖河畔云雾飘渺,模糊了弘一法师离去的背影,也冲淡了他在俗世的痕迹。
“半世浮华半世僧,世间再无李叔同”,正如第一次告别一样,这一次,弘一法师的决定也是如此的坚决,而这一次他要告别的的是这个尘世,告别曾经这段阳春白雪的艺术生活,走向更高的精神追求。
悲欣交集见观经
1943,弘一法师走了,带着悲,也带着喜,没有挣扎,也没有痛苦,只有安详和慈悲。
“悲欣交集”,这或许是弘一法师离开俗世的感受,或许是他回忆起自己平身经历所想,或许是他通透佛理之后体会到的不一样的境界。这些,我们都不得而知。

但当我们回忆起弘一法师的一生,从当初的风流公子到艺术大家,再到弘一法师,这一路的转变,或许正是一个悲欣交集的过程。而他自己也在这一次次转变之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道别。

“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”,我们不难想象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,李叔同孤独地站在雪地里,望着李幻园渐渐离去的背影,久久伫立,却留不住岁月的沧桑和友人的脚步,就像他曾经留不住母亲的面容。
心经中有这么一段话∶“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。”人这一生需要经历太多的告别,跟情感告别,跟身体告别,跟昨天的我们告别……我们经历着这个世间最热烈的爱恨繁华,也终将不留痕迹的离开它。不需要过分执着,也没必要依依不舍,因为离别,也是下一种开始。